B-21 是美国空军近年推出的一款隐身远程轰炸机,首次公开亮相发生在 2022 年 12 月 2 日,在加州帕姆代尔的诺斯罗普·格鲁曼工厂。那天媒体云集配资资讯服务网,空军高层将其定位为接替老款 B-2,成为下一代战略轰炸主力。
外形上,B-21 仍然采用飞翼布局,看起来和 B-2 有相似之处,但在很多细节上做了改进以提高生存能力:进气道改成更小的倒 S 形、机翼与机身融合更加顺滑、风挡面积缩小,这些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隐身、减少雷达和红外特征。机身长度大约 16 米,翼展超过 40 米,最大起飞重量估计在 70 吨以上,空重可能在 30 吨左右。
项目花费巨大——美国在研发上投入了超过 550 亿美元,显示出对 B-21 的高度期待。它主打“全频谱隐身”,力图对抗不同频段雷达并降低电磁与红外暴露,从而在高威胁环境中提高生存几率。设计上强调多用途——除了执行传统轰炸任务外,还能承担侦察、电子战和战场指挥控制等任务,一机多能,战场适应性强。
美空军计划至少生产 100 架,逐步替换现役的 B-1 和 B-52。低速率生产已经启动;首架 B-21 于 2023 年 11 月 10 日完成首飞,从帕姆代尔飞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测试,第二架则在 2025 年 9 月 11 日完成首飞,项目进展稳中有序。官方给出的作战航程大约在 5,000 到 8,000 公里之间,但通常需要空中加油来扩展打击半径——这既是能力也是风险,因为加油环节容易被发现和打击。
一些媒体与分析认为,B-21 的一个重要用途是针对敌方陆基导弹设施与移动发射车,特别是那些对美国构成战略威胁的洲际或中程弹道系统。凭借隐身接近、传感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结合,B-21 被设想用于摧毁或削弱导弹发射井与机动发射平台,从而降低对手的核反击能力。在实战概念中,它既要在深远防区外投送打击,又要执行侦察与打击的联动任务。
实际效用还要看很多现实因素:B-21 的航程与加油需求、作战时的防空环境、情报与目标指示的准确性都决定成败。美国还在考虑把高超音速武器等先进弹药整合到平台上,以提高对某类目标的打击效率。估计载弹量约 20 吨左右,能携带多种精确武器用于深层目标打击。
面对 B-21,中国与其他对手也在不断完善多层防御。地空导弹系统(如红旗-9BE)正在升级,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与拦截能力;高超音速武器(如 DF-17)与远程弹道导弹(DF-21D、DF-26 等)则能对敌方基地与平台构成威慑或打击,迫使对手在起飞与加油环节承担更大风险。现代防空体系通常由雷达、卫星侦察、电子战和作战兵器组成多层网络,这让隐身飞机的生存空间并非一帆风顺。
历史经验也提醒人们:隐身并非万能。F-117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击落就是一个例子,说明防空与侦察体系仍有抓住隐身目标的办法。因此,B-21 虽代表当前美国在隐身轰炸机领域的顶尖尝试,但在中国等国日益成熟的防空与反制体系面前,其实际“生存率”和战术效果还存在不确定性。
B-21 是美国为应对未来高端威胁而打造的多用途隐身轰炸机,侧重远程精确打击与突防能力。这也推动了攻防双方在导弹、雷达、电子战与侦察等领域的技术竞赛——技术不断进步,但在实战中的优劣,终归要经受复杂战场环境的检验。
配资资讯服务网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